现今国学之风甚旺,研<易>有成就者自五四以来不下百人,专著不下400部,论文无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易经的重视和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如此众多的研究论著、论文,观点、新论,总不能面面俱到,拿来主义吧?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应该如何把握其精髓主旨呢?根据我的学习体会,易经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著作。
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中,《易经》的阴阳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它的变化论也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序看出易经对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乾第一,先有天;坤为二,后有地;天地造万物。屯为三,人与万物共生,需要屯积,才能无忧;蒙为四,这个时候人处在蒙昧阶段,需要教育;需为五,人有了进步的思想,就会有更为高级的需求,或者说要有大的需求;讼为六,有需求就会有争讼……直到最后既济六十三,未济六十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到新的一轮开始。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的。
我们再来看它的爻变规律。易经是把一个卦的每一爻都动起来看的。从初爻一直动到六爻。当然也可以从六爻到初爻。按照阴变阳,阳变阴的成卦规律以观其,这也同样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一方面它是一种挖掘卦中深层次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在运用六爻推断,运用互错综象来推断事物,看事物的内外,看事物的正反面,看事物的上下等等变化现象。由一个卦爻,我们可以一连看它的几个侧面和放大似的来看它的好几个变化,这样我们的联想力就加强了,思维也就更加活跃了,就不会把一个问题看死,这样六爻推断的思维才会顾此及彼,文思如涌,这正是六爻快速推断法所必须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化、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特点也都了如指掌了。
第二,易经是一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
易经号称无字经书,它最先是由两个爻象即阳”????????___”阴”__ __”构成八卦图,八卦两两相对。乾对坤、震对巽、离对坎、艮对兑。发展到文王演绎出六十四卦,也是由三十二对两两对应的卦象构成。由此可见,易经的整体构成就是“相对而出,统一成型”的。.易经阴阳对立统一论的精髓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产生万物,(包括生命物)故生命在于运动。正如《易·系辞》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是易学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易·系辞》中还提出:"刚柔相推易生变化"。提示了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易经还反映了时间空间上的对立统一。从时间而论:其阴极到阳极再从阳极到阴极,代表着一昼夜子时到午时,午时到子时;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的推移,阴阳消长循环交替。
从空间而反映:阴极象征着北方,阳极象征着南方。八卦方位与空间:震东、离南、兑西、坎北、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乾西北,卦与方位而对应。
易经从有图无字到有图有字,无不渗透着阴阳、刚柔、消长、动静、尊卑、贵贱、吉凶、祸福等等对立统一体。
第三,易经是一部研究如何做人做事的著作。
易经着重论述了做人的标准有三,那就是:自强不息具备乾德,厚德载物具备坤德,居安思危具备革德。人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抱负,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能海纳百川;要有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做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知文史、懂哲学、用科学、善预测*。
做事的方法和步骤易经是这样论述的: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能够善于观察事物并能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内在的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和行动,那么就象有老天保佑一样顺利无忧。这里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观察。就是面对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要进行观察,这个观察是全方位的,越细越全面越好,为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就是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有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整理剖析,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
3.决策。就是根据分析的结论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
这是一个做事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寻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问题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易经不是算命的书吗?我的回答是:这是对易经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偏见。用易经作预测只是易经内容的形式,是易经内容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内容已经事过境迁了。只有那些根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思想精髓发展延伸的东西才是最有使用价值的。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因此没有产生有无相生的终始观。《易经》的终始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卦序编排集中体现终始观
二是利用卦的组合体现终始观。六十四卦,两两相偶,非复既错,组成三十二个完整的终始循环。
三是利用爻变体现终始观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易经》六十四挂是由八个单卦两两组合而成的,这八个单卦全部以自然界八种物质或物质现象命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唯物论的观点不仅在卦名中得以体现,在爻辞中也有体现。六十四卦随便拉出一卦,分析其六个爻辞,也有物质在其中。
如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有手有草。六二:包承,有用于包裹的布之类的物质。六三:包羞,同上。
九四,有命无咎,有生物在其中。九五:休否,有人,有木在其中。上九:倾否、有人、有家具(贝)在其中。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简谈《易》吉林白河 金承九《周易》是阴阳学说,它把阴阳升举到生化万物之总钢的地位,把阴阳之道作为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测。《系辞传》中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运行于天地之中,与天地共生存。宇宙有天地,易则有乾坤。乾是实而主动,坤是虚而主静,动静翕辟。"夫易广矣,大矣"。"易无体,易无思也,无为也",不为而为,自然而然。乾坤的运动产生易,易也就生存于乾坤之中,"夫易开物成务","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易之道永不灭,永不息。子回:"易其至矣乎!"
简论气功、《周易》和中医学的同源及异同四川成都 孙怀瑶人们都知道中医学是一门能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疾苦的科学。然而对气功、《周易》两门科学,则认为没有科学依据有的甚至认为是。我认为《周易》、气功也是科学的,因为气功、周易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都出自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宇宙演变、形成,尽管各家说法不全一样,但道理都大同小异,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使用和修练方法。
浅谈随机函数及《易经》服务应用实践的精髓山西运城 桑振清作者认为易学是一部全息学,数术百家的应用方法,无不与随机函数有关。随机函数也是调动灵感思维的重要手段,并举例加以证明。随机函数,实际上是演绎全息法测。在实际生活中,随机函数的应用率相当高。因此,把古老的易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是一件造福于人类的事情。
易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黑龙江哈尔滨 秦伦诗《周易》是我国最有权威的古老著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统摄性的两大命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是易 之道的根本规律。《周易》被人们运用为占筮工具,用哲理的表现形式来索求万事万物的变化,把变化的状态和过程揭示出来。我们广大的易经爱好者必须立足现实,开创未来,充分发扬《周易》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易与感知信息福建漳州 林炎根 "邵康节在观赏梅花,忽然看见两只麻雀争着一个枝上落,结果落在地上,邵康节感到心中一动,于是起了一卦得到泽火革变泽山咸。根据卦象推,明晚当有少女折花。园丁不知而驱逐,结果少女受惊落在地上,伤了大脚,但没什么大危险,第二天果应。"这种"心中一动"就是感知信息。感知信息只有通过易卜才能揭示人们需要的信息,否则是垃圾信息。大地生感知信息的所有兆头都是易卜的起卦信息,兆头是起卦的源头,也是感知信息的形象。细心观察,松驰身心,有助于发挥感知信息。本文认为只有用感知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达到最佳的预知效果。
中天八卦河南雎县 郭金瑜文章认为:《易》发展数千年来,始终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更难说清"她"究竟能蕴含多少"量",只能说"易大精深"、"易变无穷"。有些易学家推测八卦还应该有另一半的存在,但很难用理论和实践检验。作者接着从先天太极图、周子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纳支方法上、河图洛书上、成卦方式上以及事发应验程度上等七个方面论证了八卦还应该有另一半的存在。
《易经》卦爻与环境建筑学福建福州 董得锦作者认为在自然法则中包含时间和空间两大要素。诸如河洛之数、运数、卦数、大衍之数、动数、静数、天数、地数等,这些易数理经常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居住、搬迁、改造以及环境建筑工程,要求达到得地、得利、得时的"天人合一"善境,就必须充分应用易法天文学中的"三元玄空"的功能。文章对所谓卦的"子能"(即生命能)进行论述,并以个从事20年研究实践的实例为证。作者认为违章兴建的建筑物,不仅违背井卦的建筑哲理,实际上也是环境建筑学中所禁忌的"穿、割、箭、?quot;四凶象的典型。《易经》64卦对现代环境建筑学有密切关系和指导意义,此文只以"乾、井、泰、否"五卦为例,阐述了个人的研究。
《周易》八卦的诊病应用广东徐闻 蒋文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来自古老的《周易》。八卦是《周易》阴阳五行、气机升降出入、生克制化的全息理论,运用八卦诊断疾病,有简、便、验、廉的优点。如一蔡姓妇女为其夫的病情摇卦,得《小过》。作者据卦推断,得知其夫运气很差,五脏之阳精均受损害,病在血液,有癌症之象。经医院检查,病者果患白血病。
综论我国古代预测学术的决策作用江苏南京 谢金良 福建师大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条件的制约,我国古代决策思想尤与各种预测学术密切相关,诸如原始术、《周易》学说、术数学说,等等。由于这些预测学说向来号称具有特殊决策功能,而且历来为统治者所青睐,所以在中国古代决策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古代预测学术的决策作用,无疑应是当今学术界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有鉴于斯,本文拟从三个主要方面对该问题作些粗浅的理解和探讨:一、原始术对上古决策的左右;二、《周易》原理在决策中的功用;三、易学术数的 发展对决策的影响。
《易经》与《茶经》广东广州 谢 晔 林 磊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学,所著《茶经》是茶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陆羽本是弃儿,他的姓、名、字都是其收养者智积禅师取的,即智公以《易》演卦,得《渐》之《蹇》,其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关于陆羽与《易经》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他的生平事迹与《易经》中的《渐》《蹇》两卦的关系,对《茶 经》与《易经》的关系只作简论。本文经过分析和考究后发现:陆羽的一生跟这两个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迹都浓缩在这两个卦中,这两个卦就是其一生的重要历史写照;茶文化的根,就在《易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能重视《茶》《易》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思想体系。
《易经》、"心经"与"神经" 中国 谢瑞乡 "心经"和"神经"是人体的思维和感知器官,是脑部及全身活动的枢纽核心。《易经》包含宇宙万物的动静和消长的无穷哲理。"易经"、"心经"和"神经",三者融会贯通,易于神通智慧,化解"心灵"杂志,此乃天下之福祉。
《周易》的道德伦理之初探韩国 释无阿论文从道德本源、个人伦理,、家庭伦理、伦理等方面,对《周易》的道德伦理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周易》的道德规范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人的道德行为效法自然规律,如阴阳的调和、万物产生的过程,自然规律又是抽象的、复杂的,因此,很容易理解到道德的抽象性。这种道德观,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都带着天命的观念。《周易》原来对女性的看法是正确的,它认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女人与男人一样,立于 天地之间,支撑着一半的天空,这是《周易》的男女观与家庭伦理的基础,《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但是当后人对《周易》进行阐释的时候,否定了男女两性平等的地位,这是以后男尊女卑的根源。《周易》的伦理对变革持十分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对变革十分胆怯。这种情况下它主张变革不能过分,应该考虑新旧两方面的利益,变革一定要明察事理,和顺人心,免得只考虑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周易》强调自上而下,不允许来自下面的变革,这现象不止 存在于方面,《周易》的各方面的理论都从统治阶级立场考虑。理论上一般老百姓事君像事父一样,但是到了最后也肯定变革,肯定改朝换代。这样《周易》的伦理具有某种矛盾性。正是因为有这样矛盾的伦理,才会有中国上的改朝换代。
《易》象与现代符号学江苏南京 韩凤鸣《易》将宇宙万物概括为象与数,恩格斯等现代哲学家也认为数与象是事物的两个最基本特征。现代符号学把一切文化形式概括为符号。本文认为万事万物之间一脉相联系承的根本的东西是用抽象的形而上的符号表述的。这种符号有它的完整的规定性,可编 辑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易》完成了这个工作,形成了最高的抽象。现代符号学的理论特征与《易》象本质特征相通,但其抽象历程却刚刚起步,其抽象能力十分有限。现代符号学应从《易》象中汲取最高抽象的智慧。
八卦与DNA 湖北武汉 鲁扬才 1、八卦周而复始的演化规则,揭示了人体DNA周而复始自然组合的必然规律,人们对八卦的揭示和破译为人体奥秘的揭示提供了一把钥匙。2、数的排列、人体DNA密码可以反映人的健康素质:受孕时父母所在的时空位置会影响下一代DNA接受和承受宇宙场能的能力;受孕时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DNA密码的组合形成;人的社会生活、饮食也会影响人体DNA的组织形成。3、配合八卦,结合数的运转规律,可以改变人类基因密码。寻找有利地理位置,加强体内基因的转化;择食而食,促使先天薄弱的DNA成熟;养生运动是人类改变DNA的有效途径;借助天时、地利、人和,通过数与场的转换机能加速人体修炼进程。
易与变北京 詹宇国 "易"是中国传统哲学指称变化的术语,"变"是西方哲学指称变化,生成且与表征静止、永恒的"存在"相对立意义上的用语。易与变的比较,能够说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来源,也奠定了二者互为补充的基础。《周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驾御变化的学说,西方哲学总体上则把变化当作一种暂时的现象,极力寻求变化背后不变的实体,这与《周易》的整体思维观截然不同。《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柏格森哲学关于变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可以与《易》的三义互为补充,如在关于变化的真实性,变化的原因以及关于如何认识变化方面。同时,柏格森的哲学既强调"变易",又强调"简易",二者都含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柏格森"变"的哲学与《周易》变易的思想最终在生成,演化,创造,开放性等方面融在一起,并且共同指向"和合"或"和谐",这有望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出生时间的意义湖南长沙 靳九成 彭再全 杨卉 庞仪琴依生物进化论、天人观、时间生物学、现代医学分析了环境稳态下胎儿出生时间的意义。提出:(1)出生动因来自胎儿;(2)胎儿出生时间应定为其娩出后建立首次自主呼吸之时,用医用历四柱干支表示,称为医用历出生时间;D)胎儿出生择时,自然顺产胎儿的医用历出生时间与其先天阴阳五行模型有一定的对应性,因而也与其先天秉性有一定的对应性;对难产、引产、择期产新生儿则难有这种对应性;(4)提出人体自由运动节律出生启动假说;(5)所有新生儿的自由运动节律都要受天体感应切节律的整合,影响其后天秉性,整合效应与医用历出生时间有关,并随岁月变化;(6)医用历出生时间有518400种,代表着 518400个生命模型。
论证上古图象文化易学历史内蒙古呼盟 鲍寿康本文试图借助《周易》的记载和几幅与河图、洛书相关的《易》图,来论证上古图象文化易学历史。全文分成三部分:一。四象《易》图易学;二、先天图易合八卦挂图;三、《周易》学术文化史。文末附有手制《易》图七幅:图一、《洛书》规范图;图二、洛书复圆《易》图注解;图三、《河图》规范图;图四、洛书、河图合图注解图;图五、《太极图》规范围;图六、洛书、河图、太极图合图注解图;图七、《太极》四象《乾坤八卦挂图》八卦相错注解图。
易学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广东深圳 蔡名宏一个书法作者想创作出书法佳作必须精研书法用笔的技法。作者从历代中国书法大师的精湛书论中悟出真道:易理太极宁静致动之论,正如太拳之起势,当先心静体松,以意导体,展开脚手,一动无不动,产生以阴阳运化、虚实攻守、刚柔相济种种之架势。文章强调,学书法不仅是要认真苦练书法,还应学习易道之理,注意个人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博爱之心,要有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涉趣与熏陶,社会的多层阅历与广博的见识学问。通于此道,而明乎传统书法之理,常习传统书法而有益身心,以能融易道书道于生活,必能健康长寿。作者以为传统书法墨迹具有阴阳能量气息,产生奇特的 "静态气场能",可益人身心,是称"墨宝"。
基因图谱与《易经》64卦的联想 蔡金太基因图谱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科学贡献,同时也表明人类生命具有千差万别的先天因素,而且具有终身意义;先天基因不仅是生理概念的生物基因,也具有非生理概念的生物基因;人类的生态演化过程是逐步从低级到高级的生命过程。基因图谱从生物分子结构的微观世界揭示了人体生命之谜,作者认为64卦则是早已从宇宙起源的宏观世界揭开了人体生命的奥秘,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先民创造干支纪时实际是负载"天人合一"信息的特殊编码。作者以此论据提出"终身卦"术数方法,即将年月日时每一组干支所表示的先天数之和看做取用起卦的"实数"。作者以为"终身卦"是最经济实惠的"先天基因"资料卡,不仅包含先天病因信息,也包含诸多方面的信息。
《周易》、太极代数与直觉思维北京 谭晓春太极代数源于《周易》。太极代数的二分法源于《周易·系辞》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数的二进制表示法也依照易卦阴阳两爻的二值逻辑。《易》中太极概念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最广义理解的"系统"概念。太极代数通过层层定性的方法达到适当的定量化,能够使许多不严谨,缺少量化的领域(如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有可能加强定量化,从而更为科学化。太极代数逐步逼近的终点并不是绝对的精确,太极代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模糊数学。运用太极代数进行思维与判断,比"直觉思维"更科学、更可靠。
传承易道,倡明古学内蒙古 澄 通《易经》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遗产的。当初是以占筮基本形式出现的,并很快从贵族阶层流传到民间。到战国以后诞生了《易传》,《易传》便具备了哲学的思想体系。汉代象数 之学大兴,才有了所谓"易学"。汉代学者受当时天文历法学术成果的启发,并吸取了阴阳家的理论,把天干、地支、五行引人《易》的研究,创立了新说,以解说天地人之变化,把《易》的应用引向更广泛的领域。北宋的义理派大力发挥太极学说,创立了理学与图书学派,使易学应用通过符号数字模式更为简明。这些成果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有如一座宝库,妙不可言地吸引着全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海内外易学专家、学者努力开拓,使易学日益科学化。学术界普遍认为,易学的价值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通过易学这一巨大 系统的研究,可探索宇宙人生之必变、应变、不变的大原理,阐明人生之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易学与军事河南漯河 黎 光《易经》64卦中诸如《坤》卦、《蒙》卦、《需》卦、《师》卦……都有军事方面的论述,它们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如姜子牙、孙武、韩信、诸葛亮、等的军事生涯中都有历史的杰作和发挥。作者认为,"我国军事宝库中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就是在《周易》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周易》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 此、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使得两部著作充满了极强的辩证哲理"。文中对易学应用于军事预测做了实验,作者期望《周易》这部世界宝典能在各类学术范围内发挥更广阔、更深远的贡献。
《易经》与社会环境中国 篮山云《易经》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一本书。所谓"经",即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哲理。易之古字,即是以日、月合成之字。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日象征阳,月象征阴。天地之间,上有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下有人类万物。宇宙中的生命科学,就是《易经》"求其中和"的 "中庸之道"。作者以此论点阐释人生修养(包括健身),如果人人都能懂得这个易学大道理,就会出现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堪舆学也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在作者看来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并列举了三个实例加以论述。文章指出,"我们研究学术是无形的,但是吾人努力经营则是有形的,以无形的力量辅助有形的努力,就象先后天八卦一样,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有虚有实,有实有虚,如此如此才能达到中和中庸之妙也?quot;
三元论的原理阐释中国 篮振清三元者,上中下元也。由《易》之河洛演绎而来,是后天八卦的运用。每元60年,三元即180年。上元分别由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管运;中元由四绿巽,五黄土,六白乾管运;下元则由七赤兑,八白艮,九紫离管运。此为三元之九星分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不可不知之基本原理。什么年代,由何星管运,此星即为最强之吉星。近代的一个循环,上元始于清同治三年,中元始于1924年,下元即自1984至2004年。目前为七赤兑金主运,所以最佳方位为西?quot;庚酉辛"。但是也非随时可用"兑位",仍须"挨星辨位",配以月、日吉课。当然,选择"吉课"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作者认为,学习《易经》及相关哲学,除了对《周易》经传384爻的认识之外,应该找机会,逐步探讨实际应用的相关学术,才能达到体用合一。五术之学基础就是《易经》。
援《易》论医利弊辨江苏南京 薛公忱援《易》论医始自先秦医学,至今盛行未息。如何评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前贤和今人都有不少议论,但多偏于肯定和赞赏。纵观医易会通史,利弊并存。其一,在天人关系上,以八卦表示八方和四立、二至、二分,构成时空框架,以十二消息卦表示一年阴阳消长,从而揭示天地自然对人体的影响。这一用卦方法源于五行、五方、五时,但比较细致形象,却易为后世所利用。其二,受"太极"概念启发,探索人的生命根命,促进了有关养生理论、方药的创制,但将"太极"落实于具体器官"命门"等,失诸机械对立,有的理论不符合生理实际。其三,将生理器官与八卦六十四卦对应,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器官之间的互补、互根关系,但失之牵强附会,如乾首、坤腹、坎耳、离目、兑口、巽股、艮手、震足等,难以自圆其说。其四,以坎(水)、离(火)、既济、未济、泰、否等卦理,推断病因、病机,有其合理性,但失之笼统,缺乏深入研究和把握。其五,由易理联想到治则治法,如受"天行健"启发,悟出治泄泻不止之法,由震卦体悟解荷叶的治病作用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或许有效,但难以说清其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以八卦、六十四卦诊断疾病进行预测,已无异于。总之,《易》之于医,有促进,亦有阻碍。
论"是故易者,象也" 重庆 霍斐然易学是以卦象为主,易辞是卦象之意的事例说明,卦象是古人用以描绘世界,反映事物的思维工具。象,有大象有小象,有物象有意象,有时间之象,有空间之象,众象纷呈,所见即象,八卦类之,化繁为简,谓之卦象,"八卦以象告",此之谓也。"八卦定吉凶","八卦而小成",一个"十有八变"而所成之卦二八种变化排列可成"小成图",以此为天盘,文王八卦方位为地盘,刚柔相堆而生变化之妙,可释《易林》之辞。
论《周易》的损益之道吉林抚松 鞠 曦《周易》损益之道,是孔子研究《周易》所形成的重要思想。"要之以上下"在损益之道中的具体内容是孔子以《说卦传》的形式载明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学者没能对损益之道进 行深人研究,因而对孔子的思想体系的理解多有误解。秦汉以来,甚至陷人了象数学解释《说卦传》的误区。在对《说卦传》的解读基础上,认真研究《周易》,我们发现,损益之道与《周易》思想体系具有统一性。损益之道的推定序列是由"乾坤三索"的顺逆三索形成的,表现为以下两个逻辑形式:损之道:《恒》、《既济》、《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益之道:《咸》、《未济》、《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对损益之道的推定表明,"要之以上下"是以《说卦传》"乾坤三索"的上下顺逆的形式与内容作为其"要"的价值承诺的。由此可见,"损下益上"与"损上益下"的承诺与推定的统一性。
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看易学原理中国 魏元珪综观《周易》卦象、卦义是一个密切相联系的贯穿系统,确认宇宙与自然之运行有其整体性、联系性与不可分割性,彼此之间具有相互控制与协同的功能。太极、八卦、河图、洛书乃时空统一论与整体观,八卦定位是宇宙空间关系的缩影。而《易》则为宇宙运动的根本法则,"不易"则为宇宙存有的重要表现形式,太极与八卦代表宇宙的全息律与宇宙发生 学之哲理推衍。宇宙、自然、四时之变皆传出不同的信息,《易》卦象及卦爻辞,即是传达此信息之表征。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 江苏南京 魏仕庆学术界认为《易传》是儒家典籍,目前也有人提出《易传》乃道家系统所作。作者通过《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圣人"和"君子"概念的考察,并从《易传》作者所述及的"圣人"与《易经》、"君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中来把握该文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新内涵。揭示出《易传》中"圣人"、"君子"与儒家所称颂的"圣人"、"君子"的联系和同一性,重新认识《易传》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文章以道家始祖老子的"圣人"和"君子"之概念与儒家截然不同的一面对否定历史定论之说再否定。
圆丘参破三合初解中国 陈子斌研究河洛八卦,首重观念在实验中落实。一、河洛间互辅在零、壹同位。(太极:阴阳壁合。)二、不探圆丘基础逻辑必然打不开八卦众妙之门!三、阴阳壁合,则数象平衡。(对叠)(取1,2,3,4,5,6,六个数字分阴阳引证)以合数21引证: "易数为理",思维兼省悟:一、阴阳平衡:等位比值之运动法。二、数字不是数字是标竿。 三、标竿不是标竿,是比值。比值不是比值,是律作。四、等位比值居间无量。破合随缘。五、非等值之量,惟运动可得平衡。六、若能造成共同之太极数,即可参破。契合随缘而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八卦破译河南洛阳 任炳潭作者认为,《周易》是对《八卦》最有权威的破译,但无论是《周易》,还是后来历代试图破译《八卦》的学者,都没有对《八卦》的诞生进行过探讨。作者曾对《洛书》与《河图》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认为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而《八卦》产生于《洛书》与《河图》之后,更吸收了其中的成果。通过研究,作者发现在阴阳四象图上把东北、东南、西北各区按南为阳、北为阴的规律再分为解成八方阴阳图。如果把阴阳四象图和八方阴阳图迭加在一起,或将日出图、日轨图和八方阴阳图套合在一起,便得到一幅《八卦》本图,而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名是上古时代的一幅地理气候图。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气候"全书",它把大自然的变化关系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至今仍有其价值。
特别是彩色碧玺更是浑然天成,美丽迷人。这时就有很多朋友询问彩碧玺手链佩戴哪只手好呢?其实彩碧玺手链佩戴哪只手好的问题还要根据彩色碧玺的具体性质来做决定,那到底彩碧玺手链佩戴哪只手好呢?我们就分类介绍下吧。
天然的水晶碧玺一般都有很强的吸纳性,而且这种吸纳性有正负能量之分。彩碧玺属于正能量水晶,主要是加强身体的正能量,根据左进右出的原理,正能量的水晶应该戴在左手上,这样可以加强对身体有好处的能量进入体内,所以总的来说彩碧玺手链佩戴在左手最好。彩色碧玺中的玫瑰色可以吸引爱情和缘分,有助于融化冷漠和寂寞;绿色可以增强财运,聚神醒脑;黄色有益消化健康,还可以带来偏财;黑色最能化煞辟邪,消除压力。
有了各种颜色碧玺的特殊功能,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组合的彩色碧玺佩戴在左手,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愿望实现哦。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 ……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指宇宙,指外部的环境、形势。指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研究、掌握,还可以延伸出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时偕行,与时俱进。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畅销的关于“宇宙学”的科普读物就叫《时间简史》。象数派偏重于对“时”的研究,却走入旁门左道,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十分可惜的。
“中”,指人的内在修养(学识)和遇事时的应对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
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学》原意,具备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
到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否定客观存在,彻底摆脱“时”的限制,已违背儒家正统,背道而驰。“时中时中”,“时”是前提,明清以后,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西方列强相匹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完整的“时中”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也是整部《易经》中唯一的一次。为何在《易经》“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时中”,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们对“时”与“中”意义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创生之初的蒙昧状态,也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人类正是靠着不断探索、积累知识,代代相传,学习成长,才逐步走出蒙昧,进入文明。
亨行时中!要求我们既要重“时”,也要重“中”,“时”“中”并重。既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把握时机,采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于进取。
万物循环,相生相克